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8:41:51
郭象则认为,自然界的万物,理虽万殊而性同得[22],同得者得于自然。
仁是爱心的积极的、不可阻挡的及于人、及于物。[35] 朱子并没有说,他以爱之理解释仁与程颐以爱为情而非仁之说有异,但他至少认为,程颐的解释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。
若戕贼之,便枯悴,不复悦怿,亦似有知者。曰:‘这善也是性中道理,到此方见否?曰:‘这须就那地头看。致知则是心中之知,即德性之知,也就是仁的自觉。因此,他不厌其烦地讨论诸概念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。专言知觉者,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味,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。
[42] 所谓有生命意义,是说每一物或者是一个生命,或者与生命有密切联系,因而成为生命整体的组成部分。人物所以生生不穷者,以其生也。……离道以善,险德以行,然后去性而从于心(指知心——笔者),心与心识,知而不足以定天下,然后附之以文,益之以博,文灭质,博溺心,然后民始惑乱,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。
[65]尚贤使能是人治社会,人治强调以人为本,而不是以自然为本,故有人为的仁义忠信之类。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。[10]《庄子集释·秋水篇》。是亦一无穷,彼亦一无穷也,故曰莫若以明。
知天之所为者,天而生也。可见,以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
[24]《庄子集释·达生》。德之极至便与泰初之道完全合一了。这难道不是反对主观主义吗? 庄子承认,事物都是相互对待的,没有对待,事物便无法存在,从这个意义上说,事物不能相无。[67] 人类为了保护自己,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,结果,离自然越来越远。
人如能与自然平等相处,热爱大自然,保护大自然,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心即不仁之大仁对待自然界的生命,就无所谓君子、小人了。形有生死,但心不能死。这里所说的命,既有必然性的意思,又有目的性的意义,不是纯粹机械论、因果论、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性。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
其德不纯,其性不真,则不知如何生存。四、同与禽兽居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世界观是万物一齐的齐物论,庄子的人性论是与天为一的天人合一论,庄子的人生理想是逍遥游式的自由境界。
庄子没有提出道德上的所谓意志自由,却开创了中国哲学中的真情自由。因此,懂得天人之行者,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,就要本乎天,位乎得。
同乎无欲,是谓素朴,素朴而民性得矣。既不是认识论,也不是意志论,而是情感论,才是庄子哲学的真正特色。庄子用天钧、天倪、以明等概念来说明彼此、是非之间的关系,意在用自然之道关照万物,使万物的相对性在整体统一中保持其各自的地位。喜怒哀乐之情也是如此。曰:‘何其愈下邪?曰:‘在秭稗。真人是主客内外合一之人。
如果以自然为本,人民得到生养,有仁义忠信之实而无仁义忠信之名,岂不是更好。其唯一方法就是与道为一,与天为一,享受天地之至乐。
人之君子,天之小人也。人的一切活动完全是由命决定的。
著名的鼓盆而歌[49]的故事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。[6]《庄子集释·齐物论》。
[74]《庄子集释·至乐》。[6] 这就是庄子解决彼此、是非问题的根本原则。这实际上是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。物物者非物[14],道就是物物者,使物成其为物者。
对人而言,则要站在道的立场,以道的境界对待万物。吾所谓无情者,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,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。
人们不是以天地万物之道为师,而是以自己的成心为师,这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是非而互相争论不休。天道之与人道也,相去远矣,不可不察也。
人为的功利机巧之心、认知之心虽然是人所特有的,但不是根源于人的自然之性,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在外。而要站在道的立场,就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(即心灵境界),与道合一,成为体道之人,才能做到。
及至伯乐,曰:‘我善治马。夫随其成心而师之,谁独且无师乎。因此,庄子一方面反对成心,主张忘我、无我。这是可能的吗?如何可能? 庄子哲学以自然为宗,但他又预设了自然之道,作为其哲学的基本前提,以实现道的境界为精神自由的保证。
[51] 这里所说的情,就是庄子所主张的自然之情,反其性情而复其初[52]之情,天乐就是自然之乐。恶乎不然?不然于不然。
道与万物的关系就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。因此,庄子进一步提出以明的主张,以解决这个问题。
万物各得其所,各适其性,这就是他所说的相忘乎道术,即真正的精神自由。[8]《庄子集释·齐物论》。
发表评论
留言: